之所以選擇貴州銅仁市碧江區廣建路消防中隊,是因為廣建路消防中隊,始建于1959年,其前身為銅仁地區消防支隊一中隊。這支建隊近60年的基層消防中隊是一支英雄的隊伍,有著光榮的傳統,是貴州省建隊較早的基層消防中隊。
講述人:吳月清
1973年入伍成為消防人
歷任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戰士、隊長等
1973年12月27日,對于吳月清來講是永生銘記的日子。因為這一天,適齡青年的他入伍成為了一名消防兵。
“那個時候,參軍入伍,根據組織安排,成為了一名消防兵。”吳月清說。
現在回憶起入伍時的情形,吳月清還記憶猶新:“當時叫銅仁行政公署,我們分下來,快到銅仁時,要用船渡才能到達。”
由于當時交通不便利,陸運不能直達,與吳月清同一批的16人轉為船運最終抵達銅仁。
“那時候,我們叫公安消防科,對外稱消防隊。當時,銅仁行政公署是8縣1區,僅有這一支消防隊。”吳月清說,悉數的消防隊也僅有兩臺消防水罐車,出警的時候,消防員則是站在車廂或者車頭兩側。在裝備上,除了消防水罐車外,也就僅有一臺泡沫滅火機。
那個時候,不僅消防隊的裝備滯后,就連消防隊員的個人防護也沒有。“清一色的老式軍裝,帶口袋那種。出警的時候有一套戰斗服,帆布材質的。外加一雙靴子,便無他物。帆布材質的戰斗服在必要情況下會有一定的隔離作用。但不像現在的救援服,隔熱也隔水。”吳月清說。
訓練是每個時期消防員不變的工作任務。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的時候,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并沒有獨立、專門的訓練場地。“那時候所謂的‘營房’也就是兩層平房,日常起居都在此。沒有訓練場地怎么辦?我們就去當時的銅仁糧油加工廠‘借’場地進行訓練。”吳月清回憶說,隊列訓練、滅火戰術、技能訓練和現在都一樣。只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滅火救援有了更多多樣性和復雜性,戰術技能也隨之不斷完善。
吳月清回憶,有一年年底,由于老百姓熏制臘肉引發了大火,在中隊門口就看到煙火繚繞。“那時候都是木板房,燃燒快,熊熊大火猛烈燃燒。中隊戰士全員出動滅火。經過一番‘戰斗’,將大火破滅,我們無人員傷亡。”吳月清說,那個時候,一年下來,整個銅仁行政公署上百起警情。
1981年,吳月清開始擔任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的隊長。那一年開始,銅仁市各個縣區根據縣域實情,逐漸申請設立消防隊。“1981年,我們一中隊培養了近百人的消防隊伍。同年,思南縣上報審批成立消防隊,獲批復后,將培養的百余人中的一部分消防員分到了思南。”吳月清說。
1984年,吳月清根據組織安排調到玉屏縣公安局消防科;隨后又調到大龍。據了解,當時大龍有個油庫,是重點單位,考慮安全,便在此設計了消防隊。
到1989年轉業,吳月清在消防崗位堅守了16年。盡管離開消防崗位多年,但他一直關注消防事業發展。回顧銅仁消防一中隊的發展,他說:“當年的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變成了現在的碧江區廣建路中隊,以前的訓練條件、訓練水平、訓練科目、滅火救援能力與現在比真是天差地別;消防車輛從單一功能的水罐車發展到泡沫車、登高救援車、城市主戰車;營房從平房發展到幾層樓高的嶄新營房;作為一個見證了銅仁消防一中隊的發展、變化、歷史的老消防員,我感到很欣慰。”
講述人:張忠貴
1979年入伍成為消防人
歷任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排長、副隊長、指導員等
1979年入伍的張忠貴到2004年轉業,25年時間里絕大部分時間都是在銅仁消防工作。
上個世紀80年代、90年代,消防車輛和消防裝備發生著變化。“上世紀80年代,消防車輛和消防裝備少,直到上個世紀90年代初期,老解放消防車變成了東風消防車;90年代中后期,大型水罐消防車開始引進;2000年以后,隨著經濟社會發展,高層建筑越來越多,多樣化的火災事故也在暴露,泡沫消防車、登高平臺消防車等便成為使用重點。”張忠貴說。
說到上個世紀的接處警工作,張忠貴表示,七八十年時,電話還沒有普及,而且電話設備也是比較昂貴的。倘若需要報火警,需要先接通電話話務局,通過話務員一層層的轉接才能實現報警通話。有時候,也會出現因報警電話轉接程序繁瑣,導致火勢變大。八十年代末期到90年代,電話技術突飛猛進,數字電話的出現讓消防接警更加直接。
“那個時候的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很薄弱。在滅火戰斗中,一車水用完了,會出現往返幾公里以上再去取水來滅火。”張忠貴說,消防基礎設施建設、消防水源建設也是到90年代中后期才逐漸發展的。2000年以后,銅仁建立119消防調度指揮系統,在調度指揮上逐步完善。
其實,那個時候,基層中隊除了滅火救援,還有“防火班”,日常開展熟悉轄區、熟悉街道、熟悉水源等,同時還負責一定的安全宣傳工作。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各種新項目、新材料、新工藝大量開發和應用,用火、用電、用氣范圍日益擴大,火災誘發因素越來越多。
1998年,《消防法》頒布實施。張忠貴表示,《消防法》明確了消防工作方針“預防為主、防消結合”,讓防火監督人員有了更明確、更充分的執法依據。
張忠貴經歷了25年消防事業的變革。他切實感受祖國改革開放巨大成就的同時,也親身經歷和參與過消防事業改革發展的過程。他深切感受到,消防事業改革始終與國家的改革發展緊密相連,腳步從未停止。
“今年,消防隊伍再次面臨改革,離開公安現役隊伍,轉隸應急管理部門,成為綜合性救援國家隊和主力軍。這有利于救援隊伍的專業化發展,更便于統一調度指揮。”張忠貴說。
講述人:李丕繼
2005年入伍成為消防人
歷任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戰士、班長、中隊長助理等
倘若不到廣建路消防中隊走一趟,或許無法感受到這個近60年的消防中隊的發展史,更無法體會改革開放40年,這個基層中隊的變與不變。
2005年入伍的李丕繼,在銅仁消防支隊一中隊(現廣建路中隊)已有13年的時間。“2005年,在新訓團開展為期三個月的訓練時,總隊組織英雄事跡報告。我坐在下面聆聽,其中一位英雄是我們一中隊的老兵,因洞穴救人等出色的完成救援任務,被記二等功。當時,我就特別崇敬他,期望自己能夠被分到這個中隊,向榜樣學習。”李丕繼說,最后真的就被分到了這個中隊。
13年來,李丕繼對廣建路中隊的硬件設施變化、警營文化的豐富、飲食起居的改善等都有一定的感觸。
“2005年,剛到一中隊的時候,隊里可以出警的大型消防車只有兩臺,現在已經有七八臺了。”李丕繼說,當時市政消火栓、水源地建設等都不充分?,F在重點路段、重點區域每隔固定間距都會有消火栓,并且規定了紅色是消防用消火栓,黃色為非消防用消火栓。
不僅如此,2005年,整個銅仁城區都沒有幾棟高層建筑,而現在碧江區幾百棟高層建筑,出警任務量也逐漸攀升。
讓李丕繼感受深切地還有,生活方面的變化。“夏天時候,銅仁地區的溫度相對較高,天氣燥熱,站崗的時候汗流浹背。宿舍有兩臺電風扇吹都沒有效果?,F在,宿舍都安裝了空調,夏天和冬天都比較好過。”李丕繼說,生活起居變化大,紅門文化也越來越豐富。
“剛下隊的時候,中隊僅有一個學習室和理發室,其他業余活動很少。哪像現在文娛室、影視吧、多動能活動室、榮譽室……這些不僅提高了我們的業余文化生活,更為我們專業訓練提供了良好保證。”李丕繼說。
這些年,中隊外在變化很大,但在所有中隊人看來,在慢慢的歷史長河中凝結的“忠、勇、善、戰”的隊魂,繼承和發揚的“傳承革命薪火,勇當為民先鋒”的隊訓,形成的“團結、嚴謹、活潑、奮進”的隊風沒有變。轉制改隸后的廣建路消防中隊的全體指戰員們將繼續堅定信念,竭誠為民,恪盡職守,守護一方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