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5日,
生命,定格在了41歲。
4月12日,數百人自發來到箐口村吊唁。胸帶白花,手持白菊,眼含淚水,人們久久不愿離去。
他們不愿相信,這個逆行的背影,真的已經離去。他們不愿相信,這位敬業的好同事、摯愛的好兄弟、致富的領路人,會留下許多來不及。
敬業!
他用血肉之軀筑起森林“
“請大家支援一下,箐口村小丫口組發生火災了,我馬上把位置發給大家。”
4月5日11時44分,龍中海巡山時,看到小丫口組望哨坡方向濃煙滾滾,拔腿就朝火災方向跑。他邊跑邊在貓場鎮護林員微信工作群里發語音微信。
4分鐘之后,龍中海發出又一條求援語音微信,微信里傳來大火燃燒時噼噼啪啪的聲音。
12點11分,龍中海再次發出語音微信:火大得很,人手少了,無法。
之后,再也沒有了任何信息。
這是龍中海生前最后27分鐘留下的細碎片段。
“他是為保護山林少受損失才犧牲的。”參加救火的村民龍懷艷哽咽著說,“當時風太大,火太猛。他擔心火從望哨坡燒過祖墳坡去,損失會更大,就一個人跑到望哨坡和祖墳坡交界的山溝里打火。”
“我想過去幫忙,他急得大聲喊:別過來,火大得很,危險。之后就再也沒有聽到他的聲音。”龍懷艷平復了一下心情后說,“他心里想著別人,卻不顧自己安危。”
火災發生后,箐口村村主任張凌第一時間帶著全村護林員趕赴現場救火。“當時只顧救火,等撲滅大火清點人數時,發現少了龍中海。但沒有想到他會出事,因為他是一個機靈能干、膽大心細的人。”張凌難過地說,“我立即撥打他的電話,打不通,心里涌上了不祥的預感,叫大家趕緊分散去找。”
找到龍中海時,他已經被燒得面目全非,沒了呼吸。
“我們約好了去安順給祖墳上墳的,早上他來給我講,氣候干燥得很,怕發生火災,他要去巡山,就不去了。”龍中海的父親龍尚權說,沒想到他永遠留在了巡山的路上。
“我告訴孩子他媽,不要哭,孩子是為了保護國家財產犧牲的,死得有意義。”語未了,這位在軍營錘煉過的老人雙手蒙面,淚水從指縫間流了出來。
“我去巡山了。”這是龍中海留給妻子的最后一句話。“我當時在忙家務,看都沒看他一眼。就算看一眼,也好啊。”龍中海的妻子泣不成聲。
“兢兢業業,盡職盡責。”這是貓場鎮林業站站長王江海對龍中海的評價,“龍中海2016年初被聘為護林員,對鎮里安排的工作總是第一時間抓好落實。巡山時,不管看到哪里發生火災,他都會及時匯報,第一時間趕赴現場救火。”
去年年底的一天,龍中海巡山時,發現碧腳村韓篷嶺發生火災,立即向王江海匯報,等王江海和別的護林員趕到火災發生點時,龍中海正一個人奮不顧身救火。
縱身一躍戰火魔,為護青山灑熱血。面對國家和集體財產即將被火魔吞噬時,龍中海用血肉之軀筑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墻”。
追夢!
讓荒山窮山變成金山銀山
一道道山梁上,枇杷、青脆李、脆紅李、蜂糖李等果樹抽枝展葉,迎風起舞??粗L勢良好的果樹,村民龍中云說:“要不是龍中海帶領我們種果樹,這些地里現在種的還是苞谷。”
種苞谷,讓箐口村群眾多年來一直在貧困線上苦苦掙扎。地處大方縣與納雍縣交界處的箐口村交通閉塞,土地瘦瘠且破碎,加之缺水,吃飯得看老天爺臉色。
“不種苞谷,又能種些什么呢?”龍中云無奈地說。這樣的問題,一代又一代的箐口人反復地問,但始終沒有找到答案。
貧困,讓龍中海初中畢業后不得不放棄學業,踏上了外出務工的滾滾洪流。在外摸爬滾打十多年,龍中海開了眼界,他想,外面發展再好,也不如自己的家鄉好?,F在國家大力推進脫貧攻堅,大力扶持農村發展,家鄉肯定有廣闊的發展天地。
于是,龍中海帶著妻兒回到箐口,開始了艱難的創業探索,先后做過小生意,與二弟合伙買農用車……2015年,村里建起了富家蜜蜂養殖專業
“養蜂能賺錢,但養蜂這個產業不足以帶動全村群眾發展致富。”2016年年初的一天,龍中海對村民羅正權說:“我們箐口村太窮了,現在國家政策這么好,對農村扶持力度這么大,但脫貧致富也要靠自己努力,我們得抓住機會尋找致富路子,發展起來。”
“你就說咋干,我跟著你干。”羅正權說。
“我們箐口村要發展起來,必須發展經果林,既增加收入,又保護生態,還可以搞林下養殖,一舉幾得。”龍中海顯然經過深思熟慮,“但是大家有顧慮,擔心成不了功。我想找幾個人和我先種,先摸索干起來,如果種成功了,老百姓就愿意跟著干了。”
2016年春天,在龍中海的帶領下,村民羅正權、李華、商正文分別在自家地里各自種下了1000多棵青脆李,開始了經果林發展探索試驗。
2017年,箐口村發展開始加速,該村第一個走出去的大學生張凌放下自己的事業,毅然回鄉擔任村主任,帶領群眾決戰貧困。箐口村迅速掀起了學習“塘約經驗”、推動“三變改革”熱潮,沉寂多年的山村處處涌動著發展激情。
龍中海興奮地對父親說:“我一定要把箐口村變成花果山。”
為了讓這個夢想盡快變成現實,龍中海獨自跑到四川天府新區、汶川縣等地考察經果林發展?;貋砗?,他又自掏腰包,帶領幾個村民代表再次到四川考察學習.
認準方向后,他與村民羅云、羅正權、李興奎、龍中奎籌資創辦了追夢種植養殖專業合作社,主要種植枇杷、青脆李、脆紅李等水果,林下養殖綠殼蛋雞。
萬事具備,準備大干一場,村民卻擔心:種果樹要幾年后才見效,沒見效這幾年怎么辦?
龍中云也有這樣的擔心,遲遲下不了決心。龍中海和龍中云扳起指頭算賬:“種青脆李,三年掛果,掛果前可套種辣椒、馬鈴薯等矮桿作物,以短養長,收入不會減。掛果后一棵樹可賣40元,一畝地種40棵,就是1600元,以后逐年上漲。種包谷能種出這么多錢不?沒有技術我提供,銷售不了我想辦法。”
幾句話,龍中云心中的疙瘩解開了。通過不斷做思想工作,群眾算清楚了種包谷和種經果林的賬。問題又來了,多數群眾沒有資金買苗,龍中海爽快地說:“合作社先給你們墊付,有收益了你們再還回來。”
思想通了,錢解決了,群眾放心地跟著龍中海種起了經果林。冬去春來,合作社帶領群眾種下了500多畝枇杷、青脆李、脆紅李……龍中云家的十多畝地也全部種上了果樹。
“前幾天,他還一直在微信里和我討論產業發展問題。”貓場鎮鎮長楊林翻著龍中海犧牲前和他的微信聊天記錄,痛惜地說:“一個有想法、有干勁、愿奉獻的致富帶頭人就這樣走了,可惜啊。”
在貓場鎮黨委書記王炳發的眼里,龍中海特別愛學習,只要鎮里舉辦發展研討活動他一定積極參與,積極發言。“去年龍中海還作為群眾代表走進浙江大學,參加大方縣茶產業發展專題培訓班培訓學習。他還有好多想法沒有來得及付諸實踐。”
“中海走了,合作社沒有了主心骨。”合作社社員李興奎說,“但我們會把中海留下的擔子接過來,把合作社發展好,帶領老百姓闖出一條脫貧致富路子,以慰中海的在天之靈。”
關愛!
家人和鄉親的事都一樣盡力
村民眼里,龍中海是一個熱心腸,只要有困難找到他,他一定會全力以赴給予幫助。
村民周元德病了,肺穿孔。在大方縣人民醫院治不好,轉到畢節市人民醫院治療。盡管有醫保,這個原本貧困的家仍然雪上加霜。實在沒有辦法了,周元德的老伴商發艷找到龍中海,希望他能借點錢度過難關。
此時,正是追夢合作社發展緊要關頭,需要錢。龍中海二話不說,拿出3萬塊錢遞到商發艷手里,說:“拿著,不夠再想辦法。”
周元德還是沒能抗住病魔,丟下了傷心的家人和數萬元債務。
臨近年關,商發艷賣了糧食,賣了豬,東拼西湊湊了5000塊錢還給龍中海時,龍中海卻對商發艷說:“你家情況我清楚,錢你先用著,等你們寬裕了再還我。”
“這么好的孩子咋就走了呢?”年近花甲的商發艷淚流滿面,“差他的錢我都還沒還呢。”
“沒有這孩子,我不知道還能不能活到現在。”話未落,眼淚順著商發芬的臉頰流了下來。幾年前,商發芬放牛時不小心摔成重傷,兒女打工去了,家里就剩下商發芬和一個幾歲的孫子。龍中海知道后,趕到出事地點,背起商發芬朝鎮醫院跑,鎮醫院處理不了,他墊錢把商發芬送到畢節市人民醫院救治。因治療及時,商發芬很快康復。
采訪中,村民爭相講述龍中海為箐口村群眾做的好事:修箐口組通組路時,需要大家籌錢挖路,有村民拿不出錢,龍中海二話不說墊上,他說什么時候有什么時候還;村里缺水,他帶領村民到處找水源……
村民需要幫助,龍中海義無反顧。對親人,他卻留下了太多無法兌現的承諾。
清明節前幾天,龍中海對61歲的母親說:“媽,等忙過這陣子,我帶您去大醫院醫治您的腳,一定把您治好,讓您丟掉拐杖走路。”
“爸,您等著看,5年后,我們箐口村將滿山花果香。”有星星的夜晚,他和老父親坐在院壩里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如今,留下老父親孤獨地坐在院壩里,遙想5年后的滿山瓜果香。
“這些年,他為了帶領群眾發展經果林,幾乎不管家里的事,為了這個,我沒少和他吵架。”華佳群抽泣著說,現在,沒人和他吵了。
在貴州醫科大學讀大二的大兒子龍曉浪心里,父親定格在了2月22日。
要開學了,龍中海騎著摩托送兒子去鎮上坐客車。一路上,他語重心長地對兒子說:“孩子,好好讀書,學好本領,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每天,龍中海都會騎著摩托,載著11歲的雙胞胎兒子,一路歡聲笑語去上學,風雨無阻。
如今,
“我從小
“爸爸,我不會讓您失望。”在龍中海遺像前,龍曉浪長跪不起,“我會照顧好爺爺奶奶,照顧好媽媽,教育好弟弟,我們會像您一樣,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熱血浸染脫貧路,忠心鐫刻青山情。”靈堂前的挽聯,表達著人們對龍中海同志的深深哀悼和沉痛追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