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相比,人類用火、防火的歷史則更為久遠。早于50萬年之前,古人已經(jīng)開始用火。北京周口店猿人洞遺址火灰燼層化石是人類用火的有力物證。
消防始終是中國歷代社會治理的一個重要共同題目、治國安邦的一件大事。火災無情,萬物付之一炬。歷代史書專設五行志、災異志等篇目,對大火進行了詳細的記載。
早在遠古時期,古人就開始了火源保存和房屋防火材料的探索和實踐;商代卜辭甲骨上有了最早關于火災的文字記載;西周時期的《周易》一書中,“既濟”一卦表述了“防患于未然”的樸素思想;夏商周時期,出現(xiàn)了最早的消防法律條文和消防主管機構;漢代,消防管理機構繼續(xù)發(fā)展完善,“東井滅火”井欄陶器展示了最早的專業(yè)消防隊員圖案形象;西晉時,消防律法獨立成篇;宋代,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官辦滅火軍隊——“潛火軍兵”;至明代,建筑防火技術得到了很大發(fā)展,出現(xiàn)了無梁殿建筑形式,建筑材料全部采用磚瓦,耐火性能良好。徽派建筑為防止火燒連營大量采用封火墻建筑形式。紫禁城展示了完善的消防水系和防火規(guī)劃。清末,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消防警察機構在天津設立,各地民間救火會繁榮發(fā)展,上海率先成立救火聯(lián)合會,天津地區(qū)的民間救火會更多達80余家。在天津樂安水會復原場景中,可以看到制作精良的人力唧筒,和水桶、火鉤、火叉、葫蘆燈等整套的滅火器具。清代,消防泵浦、消防車、滅火藥劑等先進消防技術相繼從西方引進,城市消防栓、火警電話開始安裝,消防工作發(fā)展的腳步不斷加快。
民國初期,消防管理模式和具體措施日趨規(guī)范,消防法制日趨健全。火災登記統(tǒng)計管理和建筑消防審核制度開始實行。同時,民國時期多種政權更迭、并存,消防管理參照外埠模式,各有變遷,多元同生。
伴隨西學東漸,進一步吸收西方先進消防觀念,一系列書籍編纂出版,逐步與西方接軌。其中,火災初期預防和建筑火災預防放于突出位置,成為近代消防觀念的一個重要突破。
民國時期城市供水管網(wǎng)、馬達泵浦消防車、化學滅火劑、電話通訊報警等相繼由外埠引入并推廣使用,民族消防工業(yè)興起并逐步興盛。1932年,我國近代最早的消防企業(yè)—上海震旦機械鐵工廠率利用國外汽車底盤改制成第一輛消防車,我國第一輛以內(nèi)燃機為動力泵浦的消防車誕生。
近代,民辦消防組織日盛不衰,部分大型公司、廠企也籌辦消防隊。20世紀40年代后,各地陸續(xù)籌建義勇消防組織,多為紳商合辦,司職人員多盡義務。
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各級消防機構得以設置,消防隊伍不斷發(fā)展壯大,正規(guī)化和現(xiàn)代化建設水平不斷提高。具有中國特色的消防工作體系在不斷探索中逐步建立健全。
“以防為主、以消為輔”的消防工作方針逐步明確。1957年11月29日,我國第一部消防法律——《消防監(jiān)督條例》頒布,標志著消防工作步入法制化的嶄新局面。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加快,火災易發(fā)、多發(fā),各類火災事故造成了重大人員傷亡和巨大經(jīng)濟損失。消防工作得到全社會的普遍關注,消防法制體系不斷完善,火災防范體系不斷加強,以公安消防部隊為主體的滅火救援力量體系逐步形成并完善起來,消防事業(yè)快速發(fā)展、取得了長足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