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復星進行投資時,會從三個維度來考量——價值投資、中國動力、抗通脹,但現在還會加上互聯網維度
2012年11月,梁信軍在海外偶遇馬云,聽了馬云40分鐘關于互聯網的演說,大受震撼的梁信軍將這段聽君一席話的經歷分享給了郭廣昌,于是郭廣昌又邀請馬云給自己開了半個小時的小灶課堂。在梁、郭看來,自2012年下半年開始,關于互聯網的討論比此前任何時候都具有現實的意義。梁信軍正在將互聯網納入復星投資考量的維度,他坦陳面對互聯網,復星缺少騰訊或者阿里巴巴那種顛覆自己的勇氣。
為什么說2012年下半年開始,互聯網的討論更具有現實意義?
梁信軍:我們清晰地看到,2012年下半年,互聯網銷售在國內的零售總額當中已占到了10%的份額,此前這一占比都是個位數。而在占比10%的情況,互聯網銷售依然維持著80%-90%的增長。這意味著幾年后互聯網銷售就會以主導的方式出現,所以才會出現2012年歲末馬云和王健林的打賭。這一增長是個驚人的消息,我認為從2012年下半年開始,已經沒有任何一個行業敢說自己忽略互聯網了。對每個行業來說,未來互聯網要么是你的敵人,要么是你的伙伴。
你對于互聯網作用變化的思考,對復星的投資選擇有哪些影響?
梁信軍:其實一直以來我們都很認同馬云,可是此前互聯網對于復星的影響很小,但現在情況已不一樣。互聯網對于復星的影響可以分為兩點。
首先對于復星已有的投資企業,我們要因互聯網而改變策略。復星投資了很多商業,我需要認真思考在互聯網的蠶食下,哪些商業還能保持高增長,哪些商業增長空間會越來越小。比如說現在,復星對自己投資的藥房有點擔憂,因為老百姓在互聯網上買標準化的藥很方便。盡管藥房的負責人跟我說他對藥房的高成長很有信心,我愿意相信他的承諾,卻也很難減少自己的擔憂。
對于那些受到互聯網影響較深的行業,復星會建議逐步縮小規模甚至出售這些資產;而對于那些受益于互聯網的的行業,復星要熱烈地去擁抱,盡量將開發或投資的時間點提前一些。其實在這一點上,包括復星在內的很多實體企業都缺乏互聯網企業的勇氣,復星的思考總是圍繞著在實體經濟加入互聯網的因素以增加銷售渠道、增加與客戶接觸的方法,而不是為了顛覆自己。但是我們再看看互聯網公司,比如說騰訊就完全不會考慮因為研發了微信會不會把QQ打死,我甚至懷疑騰訊的目標就是打死QQ,自己打死自己要好過被別人打死;馬云也在考慮發展移動互聯網業務,這恐怕也是在布局如何對付自己的淘寶。
第二,對于復星即將要選擇的投資項目來說,過去復星進行投資時,會從三個維度來考量——價值投資、中國動力與抗通脹,但現在會加入互聯網作為第四個投資維度。
所謂價值投資,即復星希望在行業周期谷底的時候買入資產,高漲的時候賣出資產,這是價值投資的基本邏輯,當然價值投資不單單指這一點,還包含價值發現、通過優化運營附加價值來實現價值。而中國動力,是指復星購買任何資產都會考量中國未來十年,最重要的成長推動力是什么,我們即將投資的項目是否能從中國動力中受益。比如說復星的跨國投資,我們需要思考未來3-5年,這一項目30%-50%的利潤能否來自中國。而抗通脹的維度則要求復星要考慮哪些投資項目是可以抵抗于通脹的,比如說食品、貴金屬、房地產以及資源類;還有一些行業是可以跑贏通脹的,對中國來說當屬消費行業,所以這類的項目也是復星的投資選擇。
互聯網的維度,不僅是說復星會投資互聯網行業,更重要的是我們會把互聯網本身作為一個思考途徑,觀察哪些行業受益于互聯網,哪些行業受損于互聯網或與互聯網完全無關。
復星未來的投資屬性會越來越強,那么集團對于原有的產業部分會選擇逐步淡出,或者退身為財務投資?
梁信軍:從2007年底開始,復星對于中國未來的成長判斷,就定位在消費是以后增長的主要的基調和主要動力。所以,復星大量的投資都布置在消費這個領域。
從目前的情況判斷,我認為未來5-10年中國的高增長行業中有很大比例會分布在服務業。目前占中國GDP 54%的10個省份,人均GDP已經達到7000美元了,而中國人均GDP目前約為4300美元,在未來6-7年間也可以到7000美元。有實證研究表明,全球大部分的經濟體在人均GDP到達7000美元以后,服務業在整個GDP的占比就會增加到6個百分點。這是什么概念呢?如果2012年中國的GDP大約在50萬億的水平,6個百分點就意味著3萬億,相當于是整個醫藥行業。某個服務業的增長規模和今天的醫藥行業一樣大,這是讓人吃驚的業績。因此我認為服務業未來五到七年會有爆炸性的增長,而復星就要竭盡全力尋找服務業的投資標的。
總體來說,我希望復星新增的資金能夠多配置一些未來高增長的項目,比如說消費(特別是升級消費)、服務(特別是高端服務以及金融服務)、未來依然緊俏的資源類、升級的工業或為工業升級的服務業。
至于傳統的投資項目如何處置?首先,對于部分存量項目恐怕要控制規模,無法再追加投入資金。第二,依然要推動存量項目向升級的方面發展。至于無法升級的項目,就會考慮出售。
近年來復星也進行了很多跨國并購與合作,那么未來復星在國際化中會扮演一個什么樣的角色?
梁信軍:過去中國企業國際化主要的一個出發點是基于中國是制造大國,希望通過跨國并購的方式買技術、品牌、生產線以及原材料,并把這些東西搬回本土為中國制造所用,從而降低制造成本。
今后中國最大的變化是繼續扮演制造大國的角色,但同時會從目前的第三大消費國變成第二大消費國且在6-10年后變身為第一大。所以當我們基于未來第一大消費國,第一或者第二大資本國的角度出發,我們可以看一些非常獨特且持續的投資機會。
歐美的經濟下滑、消費不振,導致消費類項目的估值下降,而消費類的投資在中國的市場是很好的。所以我覺得未來3-5年就存在這種的系統機會。
我們可以在中國高增長的消費服務業領域購買全球領先的企業。這類企業此前往往是主要面向歐美市場的,雖然是行業內領先的公司,但歐美市場的需求不振導致了這類公司的增長下降。中國公司可以選擇并購這樣的公司并把其帶回本土發展,通過這種方式實現獲利,因為套利的空間是明顯存在的。
但是這類生意常常有很大的難度。首先,因為這類公司既有的市場都在中國以外的區域,面向中國的生意很少,一個中國投資者如何判斷龐大的海外資產的優良與價值?如何去預期這筆投資是否會帶來巨額的虧損?這是一個不僅要回答且要有能力去應對的問題;第二,對于這樣優良的資產,為何外國投資者不出手并購?因為他無法判斷并購后能不能實現增長。那么中國的投資者又該如何去判斷并購完成三到五個月內,是否能讓原項目實現在中國的高成長?
所以這其中雖然存在著一個套利的空間,但必須要具備能夠評估全球和中國資產價值、風險的能力,即能夠幫助并購項目快速實現在中國的成長,才能把握住這樣的獲利空間。
對于復星來說,所謂“中國的能力”并不需要建設,因為復星擁有歷史上的產業基礎及沉淀,復星可以快速判斷并購項目在中國有沒有成長性,以及通過什么途徑來實現它的增長。過去做成的三筆并購生意,Club Med已經運行了兩年半,目前的年均增長41%左右;2011年入股的是去年做的FF,當年在中國的銷售額增長了超過50%,進而帶動其全球銷售增長了6%-7%;2012年完成收購的臺灣維格餅家,這是臺灣最大的鳳梨酥的制造企業。
在海外資產的判斷上,復星并不具備這樣的能力,于是我們通過海外的伙伴或者請顧問的方式增強自己的判斷力,比如說凱雷、保德信都是我們的海外投資伙伴。美國前財長斯諾也曾經擔任過我們的顧問。通過這些人,復星在短時間內就具備了國際擴張的能力,慢慢復星自己的團隊也成熟了,上面談到的三筆交易都是復星自己的團隊完成的。
在國際化的話題上復星即將要嘗試的是金融,公司目前已經有一個金融項目在歐盟審批當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