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西壯族自治區貴港市平南縣大安鎮鎮南街社區,有位72歲高齡的老人,天天走街串巷巡查居民用火安全,挨家挨戶叮囑安全,并幫助大家排除隱患。他,就是56年默默從事義務消防工作的盧海。
2月24日上午,筆者在鎮南街“永安消防所”里見到了這位德高望重的老隊長——盧海。他個子不高,一身嚴肅的裝扮,人稱“盧八哥”。聽人講述,1956年8月,年僅16歲的盧海就加入了永安消防所,光榮地成為一名義務消防員,一干就是56年;其中,1984年6月至2011年底,“盧八哥”一直擔任“永安消防所”隊長。
56年來,他一直對鎮南街社區消防工作盡心盡責,默默奉獻,以過硬的技術本領、良好的工作業績,贏得了社區居民的一致贊揚,多次被平南縣政府、大安鎮政府和各級消防部門評為“先進工作者”。
難忘的事:銘刻在心
救人:說起救人,“盧八哥”滔滔不絕,一提一大串。1986年9月,大安鎮鎮南街一民房發生火災,“盧八哥”帶領隊員到達后,發現大火異常猛烈,封堵了樓梯,樓上有一被困群眾求救,他用打濕的被子作掩護沖進樓內,把被困群眾肖華救出。56年里,他先后救出肖華、陸國輝、王沛林等幾十名群眾,被救群眾分別加入了消防所,如今王沛林、陸國輝等群眾已是消防所的骨干。
滅火:談起救火,“盧八哥”更是精神十足,一下子就說出幾例好多年前的火災來。1984年5月,一倉庫發生火災,當時嚴重缺水,他帶領隊員利用糞潭內的屎水滅火。他率先跳進糞潭,打著一桶桶遞出來,抽到現在這個消防水柜中用來救火,結果才撲滅了那場大火。“盧八哥”自豪地講,“如果沒有隊員們的勇敢,那會燒毀多少都不清楚!”
在滅火過程中,“盧八哥”既是指揮員,又是戰斗員,固定好水柜,協調鋪設水帶后,他就拿著水槍參與滅火。
榮譽:在一年一次的大安鎮傳統消防節上,“盧八哥”帶領隊員獲得了多個第一的榮譽,其中一次是縣委縣政府領導親自為永安消防所頒獎,他感到特別自豪。“在1995年消防節上獲得的榮譽特別讓人記憶猶新,當時比賽準備開始了,水柜出了故障,快速搶修后又率先撲滅了預設火災。”“榮譽屬于大家,個人力量有限,大家團結一致才能獲得最后勝利!”
難做的事:竭盡全力
說服家人:56個年頭中,盧海經常因去救火救人耽誤一些要事急事,有時愛人李慧強都氣得流眼淚。有一次,他在領孫子玩耍,突然聽到隊友的信號,便丟下孫子跑了,愛人跟他“鬧”了好幾天。有時候,家人的工作做不通他就走開了,吃飯的時候再回家解釋。總的來說,愛人、3個兒子和2個女兒還是非常支持他的工作的,特別是看到最后的付出換來了群眾安全甚至是生命安全,兒女們都會講“爸爸好棒”。
更新、維護器材:永安消防所是民間義務消防隊,所有費用都是群眾集資、部分熱心人士捐資,更新裝備相對來講比較困難。再加上水柜、鉤叉等裝備年代久遠,老化磨損,每次維護都會遇到難題。但是,盧海帶領全體隊員一直沒有間斷過維護。作為消防隊長,盧海多次想辦法,有時自己出錢來更新水帶、頭盔等裝備。1996年春,在“盧八哥”的努力下,許多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慷慨解囊,使消防所添置了動力消防機,為后來的隊員們增加了信心和力量。
據統計,1984年以來,永安消防所增添2臺機動消防機、2臺人力消防水柜、水喉200米、水槍8支、安全帽200頂,還有太平桶、火鉤、竹梯一批。
自豪的事:群眾滿意
56年來,“盧八哥”一直把消防工作作為大事來抓。在他的帶領下,社區先后制訂完善了安全防火工作“四要”、“十不準”公約。在他的協調下,成立了鎮消防工作委員會,成立了22個義務消防隊。各街道設立了消防監督崗,經常對防火情況進行檢查。一旦發生火災,全鎮人民無論男女都自覺行動起來,青壯年負責搬運各種消防器械趕至現場,老人小孩則鳴鑼報警。如果在晚上,家家戶戶都把燈放在自家門前,為過往救火人員照明,真可謂“一家失火,千家相助”。
目前,永安消防所已變成永安消防隊,長期從事義務消防工作的人員由幾十人已擴編到幾百人。提起這些事,“盧八哥”打心眼里感到自豪光榮,雖然他因年齡問題、身體原因已無法從事一線滅火工作,他還是經常巡查安全隱患,教給下一代防火安全知識,深受群眾擁護愛戴。
“老盧同志是我們社區一個相當出色的老消防隊員。自從有了這個消防隊之后,整個社區的消防工作都做得很好,火災減少了很多,在這幾年里都沒有發生過火災。”鎮南街社區防火委員會主任黎敬章說。
鎮南街社區,這個昔日有名的“水火之地”已變成了今日“防火示范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消防工作“先進集體”。
■相關鏈接
大安鎮消防源遠流長
大安鎮居民自發組織的一年一度的民間消防節始于清朝道光二十年(1836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歷史。目前該鎮共有義務消防隊22支,6條主街道、16條小街道各有一支;每個居民區都制定了消防公約,消防隊分轄區進行消防安全管理和火災撲救。多年來,該鎮極少發生火災。難能可貴的是,大安鎮“消防所”內各類消防水柜、水車、水槍、太平桶、火鉤、打火棍、消防頭盔、報警銅鑼、文字、綢料等歷經100多年滄桑,絕大部分依然保存完好,展示了清朝晚期民間極強的消防安全意識和精細的手工藝,反映了當時我國制造業的發展水平。